互联网自1969年诞生以来,已经拥有全球超过50亿的用户规模。如今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也带动了其他所有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1000,互联网之子观后感1000字?

在短短53年的时间里,从诞生于美国的最初服务于军方的因特网,发展到全球50多亿人7*24无间断使用的日常必需品,互联网发展演进之路与其“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精神内核密不可分。而这种开放共享并不是由上层领导者倡议,也不是由意识形态偏好发展而来的,而是被写入了互联网的基因里,是早期天才设计产生的必然结果。

一、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奠基协议——TCP/IP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阿帕网(ARPANET)还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项目,美国防部为防止军事指挥中心不受核打击而陷入全面瘫痪,设计出了分散的指挥系统;同时,科学家们也萌生出将分布在不同大学和研究所的数台计算机联接起来,共同完成任务的设想,二者不约而同指向了“包交换”技术(或称分组交换技术),由此奠定了因特网技术的基础,直至今天,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仍然依赖这一技术相互连接。

计算机之间联网通信成功,标志着互联网完成了从0到1的进程。但要成为能够汇聚全球力量的网络,显然远远不够,还需在协议上取得重大的突破,TCP/IP正是这一时期的关键突破。

被后世称为“互联网之父”的罗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和温顿·瑟夫(Vint Cerf)两位科学家贡献出了天才般的设计。他们首先着眼于给每台电脑都分配一个唯一的确定的地址,就像住宅的门牌号一样,有了它快递员才能把包裹准确投递到位——这就是IP。而TCP则负责监督传输过程,一出现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1000,互联网之子观后感1000字?

TCP/IP 的TCP 负责应用软件(如浏览器)和网络软件之间的通信,IP 负责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这为实现真正的互联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时TCP/IP被国防部所接受是因为在战争条件下,当部分网络不可靠的时候依然可以借助TCP/IP使用网络。在1973年问世并被持续不断改进的TCP/IP协议至今仍然是全球互联网得以稳定运作的保证。通过这项技术,两位科学家使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完全由主机设备保障,而与连接这些主机的网络硬件的材质与形态无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鲍勃·康和文顿·瑟夫在设计不同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时候,两人做出一项重要决定,一定要让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沟通敞开和透明,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互联协议要免费公开,让大家自由地分享。正是他们免费共享的决定,使得TCP/IP协议迅速推广,奠定了其现代网络互联的根基。

二、开放共享的万维网浏览器

时间来到1990年,欧洲和美国的电脑都能连到了一起,从中国发出的电子邮件也可以到达大洋彼岸,然而互联网商业化的大潮还未开启,互联网使用者依然局限于军事工作和高校科研人员之间,有较高的技术门槛。这个时候的互联网实际上是美国人主导的因特网。

1989年,研究计算机联网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正供职于欧洲核子研究所(CERN),该机构也是全欧最大的因特网节点。职场得意的伯纳斯·李创意奔涌,一口气把我们现在上网所需的东西全都发明出来了:网页、网站、网站服务器和同时具备编辑功能的网页浏览器。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1000,互联网之子观后感1000字?

有了这些发明,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一台连入互联网的电脑来浏览网页和创建网页。当时市场上还有其他信息系统,但伯纳斯·李知道,如果他的发明要成为主流,就必须完全不受限制。自由使用,自由探索,自由建设。因而,伯纳斯·李并没有为“WWW”申请专利或限制其他人使用,而是无偿向全世界开放。他的“Information for All”理念和举措为因特网的全球化普及翻开了里程碑式的篇章,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因特网,也圆了那些.com公司创建者们的富翁梦。

在此后20年间,万维网迅速发展,彻底把之前美国人主导的因特网转变为今天的互联网,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深远、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在移动互联兴起之前,无论是门户网站、博客、还是微博客等社交媒体,无不基于万维网。通过万维网及其衍生功能而联系在一起的人数,远远超过通过面对面交流或其他所有已经存在的媒介的总和所能达到的数目。

全球网页和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还颠覆性地改变了图书出版、文学创作、教育、旅游和各个领域的商业活动。可以说,虽然1969年因特网在美国开始起步,但是到了1989年之后才爆炸式地繁荣起来,业内普遍认为,伯纳斯·李发明的开放共享万维网浏览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才真正开始深刻、全面地重塑现代人的生活,1989年是互联网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真正互联网的起点。

三、暂时遇到挫折的知识开放共享

互联网势如破竹的发展历程少不了天才们的创新,然而并不是每位天才都顺利的逐浪弄潮,纪录片《互联网之子》便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亚伦·斯沃茨Aaron Swartz)从14岁接触编程以来就展露了卓越的天赋,从参与基础互联网协议RSS到联合创办知名论坛Reddit,斯沃茨的足迹遍及整个互联网。但斯沃茨在社会公正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对信息存取的雄心壮志,使他陷入了一场两年之久的法律噩梦。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1000,互联网之子观后感1000字?

在MIT大学就读期间,斯沃茨通过学校图书馆“实验性”地批量下载电子论文,被FBI抓获,并被美国政府当作打击黑客的经典案例杀鸡儆猴。检方最终对其提出了13项重罪的指控,他可能面临几十年的牢狱之灾和100万美元的罚金。这一切最终让深陷抑郁症的斯沃茨在2013年1月11日自杀,年仅26岁。

从斯沃茨短暂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他深刻认同互联网“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精神,并且对知识开放格外执着。斯沃茨生前发言中曾提到,“知识共享”这个念头之所以能在他心里萌芽疯长,和他的偶像万维网的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对他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蒂姆发明了万维网,但并没有用万维网来牟利,而是让其免费为公众所用。受到蒂姆的启发后,亚伦把精力投入到了一系列有关获取公共信息的新项目中,包括把网站Watchdog.net上开放图书馆这一板块中已出版书籍的出版商、经销商、图书馆等信息汇集到一个网站上公布,以便读者能够知道在哪里可以购买或借阅到书籍。

不巧的是,斯沃茨大展身手的时间正是互联网商业化浪潮汹涌,各行各业的传统龙头企业在线上世界攻城略地分割地盘之时。斯沃茨的行为正好触犯到版权业大亨Jstor的利益。事实上,也正是Jstor拿出的证据使得斯沃茨被FBI定位到IP并抓获。从斯沃茨悲剧色彩的一生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创新与颠覆这对儿经典博弈。一项发明创造最好是另起炉灶,开创全新的市场,而非挑战现有威权,蚕食威权者的利益将会使开放共享之路遇阻。

虽道路艰难,但前途光明。斯沃茨的陨落也并非毫无意义,美国议会因他而修改法律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新法。如今开放存取Open Access期刊像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呼吁将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研究成果向公众开放的互联网信息领域活动也声浪渐强。尽管手段并不理想,亚伦·斯沃茨所执着的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却不容争议,并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要大力提倡“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世界各国应该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资源共享,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搭建更多沟通合作平台,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让更多国家和网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责任编辑张一飞,图片源自网络)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1000,互联网之子观后感1000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9010-860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85018612

商梦建站客服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