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亮
01
假如有这样一份职业。
包吃包住,往医院躺上7天,什么都不用做。刷刷手机看看视频,就能轻松挣上几万。
你会心动吗?
这是某网站公开挂出的一则招募信息。
住院6天,就可以轻松得到14100万元的高额报酬,折合日薪2350元/天!
这究竟是什么神仙职业?来钱未免太快了吧?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职业试药人"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这份工作,叫“试药”,也称“小白鼠”。
说明书上那些【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等,就是通过这些试药人不断“试药”得来的数据。
在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几百种新药上市。
每一种新药在上市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
而临床试验,说白了就是找人试药。
早期的试药,一般都是由科研人员自己完成。
比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在研发青蒿素时,就曾亲自带领团队进行了191次反复实验,才最终取得成功。
不过是药三分毒,她的肝脏也因此严重受损。
如今,随着新药越来越多,单凭科研人员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药试验工作,于是很多医院只能花钱找人试药。
甚至在一些地方,还有专门负责招募“试药人”的机构。
这些机构打出的广告往往十分诱人。
比如,“日赚千元”、“七天收入过万”等等。曾经有一只治疗艾滋病的疫苗,还开出了7天10万元的天价。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尽管这些药物都还处于实验阶段,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伤害都是未知。
但在如此极具煽动性和诱惑性广告的驱动下,依然还是吸引了一批以年轻人为主力的神秘群体——“职业试药人”。
02
“我做试药就是为了钱。”
别看小文是个00后,但她已有两年试药经验,是个资深“职业试药人”。
“一双AJ最便宜也要2000多,一套CPB大几千都不止,每月那点工资怎么够哦。”
为了满足自己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小文选择了做一名职业试药人。
第一次接触试药,是她打算和男友去看演唱会,但没钱买门票。
于是,她怀着忐忑的心情联系了中介。
中介告诉她是一种助消化的药,风险比较低。
因为是第一次,小文难免有些紧张,不过最终她还是吞下了那颗药片。
很快,她便得到了6500元的报酬。
“这钱来得也太轻松了吧?”
为了防止自己上瘾,小文特意删除了中介的联系方式,下定决心以后不再做试药。
然而,她的信念很快就动摇了。
在一次交完三个月房租后,小文发现自己身上没剩下几个钱,于是又再次联系了试药。
以后每一次需要用钱的时候,小文总会第一时间想到试药。
连续做了几次试药都没发现异常,小文便越发喜欢上了这份时间短来钱快的“工作”。
最多的时候,她三天被抽23次血,得到过9000元的报酬。
“第一次做试药的时候,医院有个志愿者告诉过我一种有助排毒的药,可以清除体内药物残留。但出了医院大门,我就把药名给忘了。”
关于试药风险,小文似乎显得不是特别在意。
她坚信自己还年轻、代谢快。
尽管试药期间,她也曾亲眼目睹过别的试药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丧失生命,她也始终认为这样的倒霉事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依旧热衷于这份高薪“职业”。
并美其名曰,是为医学发展做贡献,一点也不丢人。
03
事实上,许多试药人都和小文一样抱着侥幸心理:
试过几次药,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就坚信自己身体好,不可能出现其他意外。
于是越来越大胆,不仅勇于挑战“高风险高回报”的药品,甚至还作出“多试药”、“伪造体检样本”等一系列“要钱不要命”的行为。
一般来说,为了保护试药人的健康,医院都会规定两次试药至少需要间隔三个月以上,以确保体内药品全部排出。
可三个月,对于那些渴望多挣钱的人来说,实在太久了。
为了能多试药,赚更多钱,他们常常会采取作弊手段来通过体检,增加试药的机会。
急于用钱的农民工老李,就曾在一次试药中遇到过“好心人”的指点:
抽烟的人想通过尿检,可以往里头滴1-2滴白醋;
喝酒的人想让转氨酶值符合标准,可以用10倍剂量的联苯双脂稀释尿液;
如果有相熟的同伴一起,也可以直接用对方的尿液;
上一次试药留下的针眼没痊愈,拿粉底打上厚厚一层遮盖即可;
倘若有门道的话,还可以多买几张假身份证,交替着用……
诸如此类的投机取巧,在他们看来并无什么不妥。
殊不知,危险正在悄悄降临。
曾经就有一位女试药人,偷偷拿了别人的尿液蒙混过关,结果事后发现自己已经怀孕。
考虑到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她只能忍痛打掉了那个孩子。
还有江苏无锡的试药人沈某辰。
多次试药安然无恙的他,最终还是出了意外,不幸患上面瘫。
不仅脸部五官不受控制,皮肤也变得异常粗糙。每到秋冬季,身上就像鱼鳞一样蜕皮。
脱衣服就像下雪一样,皮屑“哗哗”地往下流。不到两三天时间,家里就能扫出半簸箕的皮屑。
他的体重,也从原来的140飙升到200斤,身体状况变得非常差。
如今,看着自己终日被疾病缠身,因为收入低选择做试药的他,对当初的决定感到非常后悔:“如果可以重来,给多少钱我都不会做这个。”
同样后悔做试药的,还有年轻小伙小马和小刘。
去年年初,小马看到一则招募试药人的信息,瞬间就被“11000元酬劳”吸引住了。
为了能多点收入,他很快赶来杭州,也因此结识了从山东赶来的试药人小刘。
两人同时参与了一款新药的试验,并获得了相应报酬。
结果不久之后,他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甚至连夫妻生活生活都受到影响。
庆幸的是通过媒体曝光,院方愿意为他们提供后期免费治疗服务。
否则,为了挣快钱搭上后半辈子的幸福,实在太不值当。
04
试药风险如此不确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以身试险?
说到底,无非就是为了钱。
试一次药,报酬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医院还包吃包住,除了配合检查,其他时间完全可以自由支配,想干嘛就干嘛。妥妥的“躺赚”。
这样的好事,上哪儿找去?
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许多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朝九晚五的微薄收入,而是争相加入试药人的行列,开始挣快钱。
还有一些老“职业试药人”,甚至还总结出了一条尽可能规避风险的公式:
药物危险性=报酬÷试药天数。
报酬越高,危险性越高。
因此,在选择试药项目的时候,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回报相对较低、在他们看来相对安全的待试药剂。
然而这样真的就能排除风险了吗?
为了解决因试药人“高回报=高风险”的认知,导致招募不到足够数量的试药人,影响药品上市进度的问题。
一些中介反其道而行。
直接以压低报酬的方式,制造出一种“钱不多,基本不会有危险”的假象,吸引那些在高回报面前望而却步的试药人再次上钩。
这也就意味着,许多试药人在试药过程中所要承担的风险,要远远大于他们自身对药品的安全评估。
或者换一句话说,就是在被中介故意隐瞒的情况下,试药人正拿着最少的钱,冒最大的险。
拿生命做赌注,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
当然,我们并不能否定试药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他们为医学进步作出的贡献。
正因为有了他们用生命试探,才为大众健康筑起了一道有利的“防火墙”,让更多救命的药物得以成功上市。
可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把试药当作了一种挣快钱的捷径。
为了满足自身的贪婪,不惜一切代价频繁、违规试药,用身体做赌博。
有些人甚至连自己要试的是什么药都不知道,看到一次试药就能轻易收获几千上万,便毫不犹豫成为了一名试药人。
因贪念而起,必将为欲望而亡。
试药本身没有错,错的是隐藏在高尚外衣下的贪婪和欲望。
千万别让无止境的欲望,成为杀死自己的凶手!
—EN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