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6月18日,“顾律话知产”主理人顾汉宇律师以法学双学位学生代表身份在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毕业典礼上发表致辞。

致辞全文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中国传媒大学20级法学辅修/双学位学生顾汉宇。很荣幸,能够作为双学位学生代表来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致辞。作为最后一名致辞的学生代表,颇有“珠玉在前,瓦石难当”之感。
和大多数同学不同的是,我是在律师执业后,来到中传法学进一步学习的。选择中传,一方面是因为我的本科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属于传媒领域;另一方面,我的定位在知识产权领域,也与咱们法学双学位的网络与知识产权法方向相契合。
霍姆斯大法官在《普通法》一书中,开篇便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正说明法律需要不断地学习、运用。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条文,法律从业者也不是机械地使用法条。怎样让“天理、国法、人情”有机协调,是一种艺术。法律理性、艺术感性,看似是两条平行线,但我们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不就是在勾画这两条平行线的交集嘛!
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边实践、边学习,确有事半功倍之功效。还没有接触实务的同学,也可以对案例多加研习。讲一个我的亲身经历:赶上了司考末班车的我,依稀记得当年卷三考过的一道题目,案情是:
两位四岁的小朋友在玩耍时,其中一位小朋友给另一位小朋友递了根香蕉。但是后者在吃香蕉时误入气管、窒息死亡。不出意外,出题人在这里引申出了四个选项。这道被很多考生和看官认为离谱的题目,却源自现实生活。不仅历经了两审、还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公报案例。艺术来源于生活,司考也是如此。幸运的是,我在距离考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刷公众号的时候看到过这则案例解读。这可真是送上门的一分啊!如果有今年参加法考的同学,顾律建议,不妨也刷刷公众号,可能不会遇到真爱,但说不定会遇到真题。在这里,是时候插一段植入广告了: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顾律话知产。
今天,我们毕业了。我也很高兴,能够在步入社会多年后的今天,再次以学生的身份出现。略微有些遗憾的是,因为疫情原因,我们未能步入校园。但瑕不掩瑜,我们依然度过了两年充实而又愉快的学习时光。在此,感谢法律系的老师们,牺牲周末时间在云端为我们授课;感谢学校和法律系,开设了法学辅修双学位专业;也感谢各位同学,这两年间的相互陪伴。在此,也祝愿中国传媒大学法律协会演绎社团魅力,谱写青春华章。
学无止境,法学更是如此。毕业不过是我们法学学习的一道休止符,后续还有更广阔的道路等待我们探索;更宽广的海洋等待我们起航!现在的我们,可能还只是校园里那排年轻的小白杨,但期待、也相信若干年后,我们所形成的树荫能够为国家、社会的法治发展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致辞背后的故事
首先,顾律为大家呈现致辞中提及的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三第23题,期待你的答案:
刘婆婆回家途中,看见邻居肖婆婆带着外孙小勇和另一家邻居的孩子小囡(均为4岁多)在小区花园中玩耍,便上前拿出几根香蕉递给小勇,随后离去。小勇接过香蕉后,递给小囡一根,小囡吞食时误入气管导致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刘婆婆应对小囡的死亡承担民事责任
B.肖婆婆应对小囡的死亡承担民事责任
C.小勇的父母应对小囡的死亡承担民事责任
D.属意外事件,不产生相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考虑到致辞时长为5分钟,按正常语速180字至200字计算,致辞全文在900至1000字之间。所以,顾律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情况下,决定将致辞全文固定在928个字(按发音计),取“就爱法”之义。给予同样的原因,这篇文章也选择在晚上9:28发布。

致辞以“学无止境”为主题,指出法律学科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交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顾律实际经历举例说明研习案例对法律考试备考的妙处。
在致辞中,顾律在有机引用名言警句的同时,也结合中国传媒大学的特点,提出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致力于勾画法律与艺术这极致理性与极致感性的交集;并在致辞结尾化用中国传媒大学校歌《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在此,特别感谢包燕玲律师为致辞文案提供完善意见,感谢张亲亲、徐志鹏一同打磨致辞文案。
最后,到了公布试题答案的时间,这道题目的司法部官方答案为D。解析可登录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佛中法民一终字第1211号民事判决书”,也可查阅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第11期公报案例:蒋海燕、曾英诉覃维邱、苏燕弟生命权纠纷案。
图文:谷雨清风
校阅:仰角传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