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圈有三千多人,平时发一条日常的内容,一般会收到小几十个的点赞,但评论相对就少一些。
但今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却立即获得了30多个评论。
这条朋友圈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又如何引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呢?
其实我只是发了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些鱼的图案,并且附带了一个问题:

一、到底有几条鱼?
怎么样,你是不是刚才已经停下来开始数了?
在你之前,我不光数了,还因为得不到答案“焦虑”了整整一天。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今天上午,我朋友圈的大牛老K老师发了上面那张图,问题很简单,就是数一数有几条鱼。
关键还有一句:脾气越好的人,越容易找全!
我认真地数了之后,很自信地回复了15。
老K老师马上回复我了,他说我的答案不对,但表达方式很“狡猾”:可以的,但还需要一点点突破。
我又看了三遍,实在没看出来15以外的答案,于是回复他:哈哈,地毯式看了三遍了。

我以为他会告诉我答案,结果并没有,交流到此为止。
二、 煎熬的六小时
接下来,我发现平时很容易专注做事的我,心态产生了一些神奇的变化。
虽然我没有浪费时间在这里停留,而是转头就去干了别的事情。但无论做什么,都会忍不住过一会就想一想答案为什么不对,到底是几条鱼?然后重新进入朋友圈刷一下。
甚至因为我的朋友圈信息太多,那条内容早被淹没了,我还特地用了2次“搜索”功能,去看看我是不是错过了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数了一遍又一遍,还是觉得是15条。
那第16条鱼到底在哪里?
我心里纳闷,有可能这是个脑筋急转弯,也就是中文汉字也算是一个鱼。
但我又想,那也不一定呀,是不是我真的没有看对呢?
伴着这样疑惑,几个小时又过去了。
为了找答案,我甚至下载了这张图片,上传到百度识图上,试图找到同样问题的答案,结果失败了。
到了下午15点48分,我终于坐不住了,跑到朋友圈又问了一遍。

三、 原来这就是“真空”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一月初我学了李南南老师的《怎样升级你的说服力》,里面提到了一个“真空”的概念,恰好就对应我当前的这种状态。
什么是真空?
在真空中人无法呼吸,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这里的“真空”则是指,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非常焦虑地想要知道答案前,所处的那种焦躁不安的状态。
举个例子你马上就能明白,高考结束到出成绩之前,你心里明明知道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结果,但在一锤定音前还是坐立难安,这就是处于真空状态。
再比如,最近大家都在追《开端》,我也不例外。之前趁着周末休息的时候,一口气追平了8集,之后只要播了,就要赶紧看完,然后期盼后面赶紧播。
微博上转一圈,到处都和我一样的人。

为什么得不到答案就能让我心神不宁一整天?
为什么几乎所有人追剧,都希望一口气看完?
背后的原因都是一致的:我们的大脑,可以容忍错误、悲伤、厌恶这样的负面信息,但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意识里存在真空。
这个简单却击中了人性的底层逻辑,被广泛运用在所有想让你“上瘾”的环境里。
比如连续剧每集的结尾几乎都是精彩的部分,综艺中的广告总是插在结果即将见分晓之时,单田芳的评书每次都以“且听下回分解”收尾。
这些手段,背后的原理都是“制造真空”,让你的大脑难以忍受,不得不一直追下去。
四、每个“真空”都只有唯一解
真空还分为逻辑真空和情感真空,这个“多少条鱼的问题”,就是逻辑真空,你很好奇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为什么不对?
《泰坦尼克号》、《敦刻尔克》这类电影则体现了情感真空,你明明已经知道了结局,还是会忍不住代入自己的情感,见证故事的发展和主人公的结局。
这么听下来,“真空”好像和“好奇心”很像,但两者完全不同。
满足好奇心的方式有很多,你也会源源不断对新的事物产生好奇心。
但是好奇心并不是不可替代的,比如你爱好吃,种草了几家餐厅。其中有一家因为种种原因,没机会去,你可能有点不高兴,但随后就被更多的新奇餐厅吸引了。
填补好奇心的途径有很多,并不存在“唯一性”。
但真空则不一样,谁引发的真空,就得由谁来填补。
李南南老师就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你偶尔会好奇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外星人,但也就是想想而已,最多去查查资料。
但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UFO,结果还没来得及拍照、琢磨,UFO又突然消失了。
这个时候,“UFO是否真实存在”就在你大脑里形成了一个真空,这个真空是无法用别的事情来替代的,除非UFO再次出现,不然其他任何新的有趣的事情发生,都无法填补这个真空。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一个疑问制造的真空,必须由对应的答案来解决。
结合这个理论来看,我因为“到底有多少条鱼”而反复打开刷新朋友圈的行为,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到底有多少条鱼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要想消除真空带来的煎熬,就必须得到确切的答案才可以。
五、你也可以制造一场“真空”
虽然我把原理想明白了,但仍然逃脱不了“真空”的折磨。
到了晚上20点,我还是没有得到答案,我就去私信了老K老师。
同时,我也想印证一下我对于“真空”的理解,于是把这张图转发到了朋友圈。
果不其然,马上就有人回复了,短短十分钟,就收到了30多个回答,还炸出了许多很久未见的“资深潜水员”。
紧接着,相互认识但答案不同的朋友,还开始在评论区里讨论起来了。

我相信这些朋友和白天的我一样,在回答问题后,也一直在等着我的答案。
另一边,在私信追问下,我也终于等来了我心心念念的答案。 原来答案真的是把汉字“鱼”也算进去,那其实15和16,都可以认为是对的答案了。

答案的原图在这里,你可以拿去,也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制造一场“真空”。
你揭露答案的时间越久,回复你的人会越多,一旦知道答案,“真空”解除,大家的注意力马上就从这里消散,转而注意别的事情去了。
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最好办法,是立即去实践它,相信你会理解的更深刻。

折腾了一天,总算是填补上了大脑中的这块“真空”。
回顾了一下这段小经历,再次品味了这一天的心境转变,觉得非常有意思。
同时也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明明知道问题背后的原理,还是会受折磨?
因为和真空一样,情绪引发的问题,理性只能做壁上观,最后还是得靠情绪来解。
把这段有趣的小经历和过程中的思考记录下来,也算践行了一次我“学以致用”的小心愿,希望对大家也有启发。
你生活中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哪些“真空”呢?写在评论区,一起交流讨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