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视频突然出现鬼脸短视频,吓人短视频突然出现鬼面?

(视觉中国 / 图)

继去年的泰国恐怖片《灵媒》之后,最近又有一部大热的恐怖片上线了,它是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咒》。

电影在中国台湾地区上映后,获得很好的票房成绩,很多人第一时间就去看了。不看不知道,一看也不一定吓一跳,但观众看到最后却普遍觉得被冒犯到了——导演耍了一个小心机,影片其实从头到尾都在“诅咒”观众,到大结局时看完才恍然大悟。

于是,很多观众看完电影接连“呸呸呸”大骂,“咒 晦气”上了高位热搜。观众的意见发生了分歧: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唯物主义世界,干嘛跟恐怖片较真,而有些网友虽不迷信,但还是隐隐觉得“晦气”。

有意思的是,明明有些观众知道电影“晦气”,可还是按捺不住好奇心去看了,看完还要骂一句“晦气”……为什么明明知道恐怖片会“吓人”或“晦气”,我们仍欲罢不能?

“晦气”源自恐惧

《咒》一方面具备恐怖片的种种惊悚元素,另一方面电影中的女主角为了救出被诅咒的女儿,选择将诅咒扩散,以此分摊女儿身上的诅咒。而银幕前的观众,就成了女主角诅咒的扩散对象。这便让观众产生“晦气”“不吉利”的观感。

从唯物角度来看,我们知道电影中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包括女主角的咒语和动作,都是导演瞎编的。这有点像以前的QQ时代,我们时不时就在QQ空间或QQ群聊里看到类似于“不转发这个截图到几个群的人,三天之内就会倒霉”的“诅咒”。

这种“诅咒”幼稚且不可信,可有些人还是转了——就跟现在我们转发转运帖一样,“宁可信其有”,一个转发动作保平安。有些人虽然没有转这种“诅咒帖”,但无缘无故被“诅咒”,内心有不快也很正常。

只不过,在网上看到一个“不转会怎么怎么样”的截图,与刚看完恐怖电影就发现被电影诅咒的那种“晦气感”,还是不一样的。

因为恐怖片贩卖的就是“恐惧”,观众在看完一部恐怖电影时,往往惊魂未定,可能上个洗手间都会疑神疑鬼,睡觉关灯时都会心有余悸。

绝大多数时候,这种情绪持续的时间并不会长;可像《咒》这样的电影,通过电影里的恐怖元素“诅咒”观众,就会延长观众的恐惧感,令观众觉得“晦气”。

那么,恐怖电影是如何让观众“恐惧”?

首先是恐怖形象的塑造。利用角色形象、环境氛围与画面感带来直观的听觉、视觉的感官冲击,引发观众的恐怖体验。

恐怖电影的怪物形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分裂、残破、畸形、丑陋、恶心、古怪、癫狂……像电影《咒》的最后一幕,真的是忒恶心了,让人产生视觉上强烈的不适感。

其次,是恐怖氛围的营造。

以泰国、中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恐怖片,与西方的那种普遍依赖血腥、暴力元素不同,更擅长利用东方人极具特色的心理恐惧手段,诸如神秘、诅咒、暗示和心术,营造出更为阴森恐怖的氛围,将观众裹挟其中。

不过,恐怖电影挑起恐惧的终极手段,还是触发观众对于死亡的恐惧。

死亡意味着身体的消亡与毁灭,恐怖片中的死亡来得突然、随机、神秘、不可抵挡,观众很容易代入主人公的视角——不仅仅是畏惧死亡,也畏惧于死亡随时的意外来临。

所以,哪怕观众知道电影的“诅咒”是虚假的,但《咒》的“诅咒”还是会挑起观众对死亡随机性和毁灭性的畏惧心理,不免觉得电影的导演太“坏”了。

当然,我们还是要强调:这是一个唯物主义世界,恐怖电影里的怪力乱神都是戏剧手法。

恐怖视频突然出现鬼脸短视频,吓人短视频突然出现鬼面?

(视觉中国 / 图)

恐惧怎么变成审美快感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很多观众在骂《咒》,让没看过电影的不要看了;另一边是很多网友看到“咒 晦气”的热搜后,反而想去看看电影是怎么回事。这也是一些网友对恐怖电影的态度:明明心里有点害怕,但还是挺想看的。

很显然,如果恐怖片只是挑起恐惧等负面情绪,那么这个类型不会活到今天;除了恐惧以外,它必然还给观众带来某种快乐。

从生理机制来看,恐怖片挑起恐惧,是因为它会刺激人体大脑中的“杏仁核”——这是大脑的“恐惧中心”。

科学家对动物的研究发现,刺激清醒动物的杏仁核,动物出现“停顿反应”,显得“高度注意”,表现迷惑、焦虑、恐惧、退缩反应或发怒、攻击反应。

而如果切除杏仁核,动物出现“精神失明”,即它们似乎再也感觉不到危险的临近,对什么都不再害怕。

到了人类身上,杏仁核发挥同样作用。在临床上,杏仁核异常也是诸多疾病引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

换句话说,看到恐怖电影会有正常的恐惧心理,这也说明了我们是“正常人”。

而对于那些爱看恐怖电影的人而言,恐怖电影虽然也让他们恐惧,但这种恐惧并不是难以忍受或者令人感到受折磨的。相反,恐怖电影可能给他们带来情绪上宣泄的释然和快乐。那么,恐惧与快乐,到底是如何转换的?

应该明确的是,无论观众在恐怖电影里体验了多么危险多么惊悚的场面,观众的内心其实是清楚地知道:这一切存在于电影里,现实是安全的。

观众始终是站在第三者的旁观立场,而非亲历者的立场。换言之,恐怖电影其实是给观众一个安全的环境,让观众摆脱日常生活的毫无波澜、庸碌平静,去体验各种极致恐惧的刺激。刺激的满足,就会让大脑分泌快乐情绪。

这也可以从科学上找到依据。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杏仁核是恐惧和其他消极情绪的主要神经关联,而当快乐情绪产生时,额叶前部的大脑皮层会和其他一些部分共同参与这一过程。

这也意味着,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杏仁体和额叶可以被同时激活,消极和积极的情绪就可以被同时激发。这种“共激活作用”是一种基本的情绪结构,恐怖电影可以启动这种“共激活作用”,使人们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也体验到快乐。

另一方面,恐怖电影挖掘人类灵魂深处的黑暗王国,在恐惧和尖叫中,审美者将恐惧的情绪、将日常生活中累积的心理煎熬释放出来,获得一种短暂性的情绪解脱,释放现实社会的压抑。

并且,很多恐怖电影往往会在结局进行温情化的主题表达,诸如善念战胜邪念,回归家庭亲情;心灵得到“拯救”,正常秩序得以恢复,观众的情绪在跌宕起伏后恢复平稳。

最后还是要进行友情提醒:对于不敢看恐怖电影的观众而言,千万不要强求自己去看,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消化恐惧情绪。

不敢看,就不要看!

话剧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9010-860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85018612

商梦建站客服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