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迪士尼到上海迪士尼,再到北京环球影城。
最近乐高乐园也要开工了。
眼见着这些海外游乐城来中国一波波的收割,国产游乐场确实另一番惨淡景象。
我不禁思考:
一、中国本土游乐场竟无人懂文化营销?
当时王健林的豪言壮语现在变成了他可能最不愿承认的一个笑话。
万达主题乐园悄么声地夭折;
方特、长隆在苦苦支撑。
而外资的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乐高乐园却一直有恃无恐的上演着一个个“真香定律”。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
他们不是在做游乐园。
他们做的是文化。
二、何为文化营销?
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商业文字的话,用老百姓能懂的语言讲,文化营销就是解决2个问题:
1、我怎么记住你?
2、我凭什么买你产品?而且一直买你产品?
(一)我怎么记住你?——「标签化」
做人和做事是一个道理,如果你有了自己的标签,你就识别度很高。
你的识别度越高,别人就越能记住你,人们对你就有了好恶。财富,就在这好恶之中。
什么叫识别度高呢?就是鲜明的标签。
那什么是标签呢?
当有人提起一件事/人,你第一个想到的关键词,就是他的标签。
迪士尼——米老鼠、唐老鸭、各种公主;
环球影城——威震天、哈利波特;
乐高乐园——额……各种乐高~
然鹅~
万达乐园?????????
首先你得有标签能记住你。
但是王健林的「一个亿」、王思聪的微博嘴炮虽然能让人记住,但这跟万达乐园没关系,完全没联系。
财富是有了,但没有给人足够的理由去万达乐园耍一把。
毕竟看这父子俩语出惊人不用跋山涉水去万达乐园,网上一查就有了。
如果王思聪的历任女友一起定期到万达乐园搞一些快闪,兴许还能吸引一波游客。
与此相比,万达这一点倒还不如董明珠。
将自己的人格直接加载到格力空调上,简单粗暴的将品牌人格化、标签化。
不但能起到标签化的作用,还省了“一个亿”的广告费。
省时省力省成本,还让自己做了一波明星,挺好。
不过,这还不够。
今年格力电器销量腰斩的事实告诉我们,一味做标签,并不是文化营销的全部。
第一步做好了,就得考虑第二步了:
(二)我凭什么买你的产品?
潘长江和李佳琦都有标签。
他们俩同时直播卖东西,你更会买谁的?
我相信大部分是买李佳琦。
为什么?
因为你知道李佳琦对产品有选品;
因为你知道李佳琦更懂顾客需求;
因为你知道李佳琦疫情期间还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带货;
因为你知道潘长江只是来收坑位费的。
至于你为什么知道,不重要,总之你就是知道。进了李佳琦直播间你就想下单,进了一些明星的直播间就想骂他们不务正业。
这就是成功的人设,这就是会匹配的「带情绪」。
不是因为东西好我才买,而是因为“我喜欢”。
这是99%用户的消费逻辑。
什么?你觉得自己是理性的?
那为什么10年前你不买李宁,等它品牌升级之后就成了万众追捧的潮牌了?
质量前后没变,多的是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就有更多人爱买。
就算你依然坚持自己是那1%的理性客户,但你扛不住大部分人都会更想买了。
另外,你真的懂鞋懂衣服么?不懂怎么做理性对比呢?
如果你真正懂鞋懂衣服,你就去做服装生意了,而且大概率能做的很好。
因为生意的本质就是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等」。
如果你知道一斤猪肉成本价是多少钱,那么你绝对不会去菜市场买猪肉。
因为肉店多卖你1块钱你都嫌亏。
所以,我可以大胆的说,就算你是那1%的「价格敏感型」用户,也大概率不能算是「绝对理性用户」。
你只是以为你在理性选择,而实际上……
那么我为什么讲上面这些道理呢?
因为我想说:
消费的本质并不是商品,
消费的本质是情绪,是「我想」。
去迪士尼的本质是想找寻童年的回忆;
去环球影城的本质是想沉浸式体验美式电影文化;
而乐高,一卡一扣间的治愈,只有乐高人才会懂。
没人在意它们占地多少平米,玩得尽兴就行;
没人在意它们是真是假,仪式感做足就行;
没人在意里面的过山车有多快多高,有IP就行。
甚至人们能忍受不尽人意的服务态度和摩肩接踵的人山人海。
为的就是一个——体验它们的文化。
而衡量这些文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地道不地道
整洁标准服务的餐厅有人会去;
脏乱差但口味地道的大排档也一样门庭若市。
地道的文化,总是让人无法自拔。
为的就是那个味儿!
有了内味儿,文化背后的记忆让人们找回了自己。
为此,人们可以不惜代价。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哈利波特魔法棒那么贵也有人买;
就能解释为什么服务不周还仍然人山人海。
迪士尼魔幻城堡就是内味儿;
哈利波特的魔法棒的一挑一撇就是内味儿;
威震天的毒舌互动就是内味儿。
这些成功游乐城的最大财富并不在那些大型游乐设施,而在于成功打造的文化IP。
这些是有钱都买不到的东西,是他们几十年养出来的标签。
而这东西,是中国本土游乐场普遍缺失的东西。
但中国人真不懂如何文化营销吗?当然不是….
三、中国人真不会文化营销吗?
从成龙的趣味功夫打入好莱坞;
到吴京的流浪地球走向全世界。
中国人逐渐摸索出了有自己风格的文化营销方法。
什么?你说流浪地球海外票房很差?
没事,我不认为流浪地球的文化营销做的不好。
中国人喜欢就行了。走向世界还需要时间。
毕竟要让打砸抢烧发家的盎克鲁撒克逊人懂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还得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事实上,中国文化营销在逐渐实现从「适应西方文化」到主动传递「中国文化」的过度。
中国服装、中国电影、中国科技、中国基建……
中国文化在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探索中重拾自信,稳步前行。
可游乐行业却好像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大步伐。
外国文化正在以这个行业为突破点,在中国大肆倾销。
其中原因,
我觉得不是中国人“崇洋媚外”,而是自己本土行业者不太争气。
很多游乐行业人是房地产开发商出身。
他们习惯了来快钱;
他们习惯了用钱生钱;
他们不喜欢花几年甚至几十年养好一个有深度的文化IP。
所以他们建的游乐场可能高大上,但却没有灵魂。
这才是最要命的问题。
什么时候他们学会了“磨刀不误砍柴工”,
什么时候中国游乐行业才能崛起。
单从这一点看,中国房地产就应该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