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创业是为了证明什么,格局则显得太小。这其实与年龄、经历、思想、背景等综合因素有关,好奇心、不甘心和不认命是主要因素。
副业,作为创业的子集形式。不意味着放弃当下所有,一股脑投入到追求理想化的、价值最大化的、不切实际的冒高风险的就是创业,不过是充分利用多余时间和经验来创造在工作中不能实现的价值而已。创业形式多种多样,副业很好地承载了此角色,能够使得时间高效利用,将所见所闻所想转化成财富,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未必能够被充分利用,但其具备学习能力和被挖掘的潜力。因此社会要承担这样的责任,即如何更深层次地挖掘、指导利用其现有知识得到提升,以创造无限。
社会现有组织形式,各管理岗位更关注现实,对遥远的未来布局和长远计划并无执行策略。关注当下成为其标榜成功的方式之一,大学生数量过剩,不代表能力不足。回想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人才资源匮乏,中专生都能得到妥善安排,各行各业对人才呈现井喷式状态。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资源物资严重匮乏,所以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了实际岗位需求,被无良媒体人恶意炒作“知识无用论和毕业即失业”等论调大行其道,当然不排除不学无术之人,和浑水摸鱼者流。
反观社会中的企业单位,当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依旧是过去的经营和生产模式,不思进取、专业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日显没落,采取的措施就是硬磕与抱怨。当外企和大公司开始蚕食弱小公司的市场,市场环境定不容乐观。日子不好过,则需开拓新的产业方向,对行业的认识和持久力有多少,行业前景研判有几何,抗击打能力有多强,品牌宣传又是否过时等?
故意打破行业生态平衡,与其费力开拓市场,不如进行产业并购,形成生态圈,贸然进入陌生领域定是作死节奏。传统行业永远不过时,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是永远的刚需。提质升级不是转型升级,要深刻理解所在行业如何与新科技、新经济、新消费相衔接,与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是否相吻合,对未来有着客观理性的认识。市场环境先做强再做大是必然,占据淘汰企业所拥有的市场,降低利润率提升市场规模,升级产品质量和品牌优化。任何企业发展都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和步步为营,细节决定成败。“一招鲜吃遍天“”的模式已荡然无存,安心做产品、做研发,是每个企业人要投入毕生精力才能获得长久回报。“创业”已不是创造财富这一狭隘概念,而是一种人生态度,摒弃过度幻想和娱乐时间,倾心经营人生,在不烦世俗中得道、升华。
